我列举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通证,借此思考下我们如何去定义它们,以及潜在的监管。首先,我们有个惯用的划分,就是如果一个通证它有实际用途,它就属于实用型,如果它背后对应着某种权益,它就是证券型。
但我们看OKB,它是典型的融合了两种特点。它既可以用来支付OKex交易平台的手续费,又拥参与平台上币投票的权利,所以这就很难定义它到底是证券型还是实用型了。
再比如说,Stable coin,这里就有几种不同类型了。最熟悉的USDT,由Tether公司中心化发行,美元1:1准备金,它比较让人诟病的是中心化的公司去发行,虽然它说自己是1:1的准备金,但网站也并没有你能把USDT换回美元。除此之外,还有没那么熟悉的Maker DAO,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发行的市场锚定资产,它的价值由背后在合约里抵押的数字资产来保证。包括现在还没有正式上线的Basecoin,基于算法的稳定代币,通过复杂的规则调整供需从而实现与美元的价格基本锚定。这几种无论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都是尽量让自己成为锚定美元的稳定币,但其实都不具备一个强大的合约,更好的模型保证它的承诺能够实现。
再比如,爱思(AISI)令牌,这是基于社群共识发放的,总量仅500枚,全部免费发放,且仅作为社群内部交流使用,暂未对外流通。最初是因为社区内发广告诞生的,就是你有一个爱思令牌,你就能发个广告。后来当然做起来了发现能玩的更多,就设计了新的共识。后来有的项目为了得到社区的支持,就让每一个爱思令牌的持有人空投了很多项目,所以它是一个很特殊的通证,即使你将来买了爱思令牌,也不代表你就进了社区,因为社区还是那批人 。
再说EOS,它是一款开源软件,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发展,反复被人攻击,因为它在官网上有一系列“霸王”声明,就是为了被规避为证券型代币,那么你买EOS的时候,其实锚定了一些权益,比如说内存,比如说投票权,虽然投票的成本其实很高,因为投票中你必须要把自己的利益去做抵押,而且你的币是会被锁定的。那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是没有收益的,可能真的是用流动性换回参与的权益。这在逻辑上,已经超越了实用型、证券型的这个认识。
再来说ERC-721,这更特殊了,它不是代币,而是唯一代替的标准,去年以太猫很火,每一个猫就是一个ERC-721的通证,它具有唯一性、不可分割,但从技术上,它是可以被转移和交换的,还可以跨平台使用。以太猫凉了之后,大家发现春节前出了一个新的游戏,你可以用直接在加密猫游戏里的猫拿到这个游戏里获得一些奖励,而且这是在没有获得加密猫团队同意的情况下就被转移到了另一个体系。这也很有意思,它是不是被定义为通证都是个问题了。
最后一个FOMO 3D,最近有庞氏模式的博弈游戏,你买key相当于买后面入场人的分红权益,而且在智能合约里不能转让,刚性兑付。但是这样一个东西,你说你有一个钱包,上面一个币都没有,但是之前你投过100个key,它到底算不算资产,这也是我们在思考的。
说了这么多,我们的结论就是对于证券型通证、实用型通证这样的监管分类其实已经跟不上创新的速度了。刚才举例的这些通证,它不仅是资产,还可以投票,还可以作为某一种权力、契约的体现。而且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超越我们认知的东西出现在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