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又称为“分布式记账”(distributed ledger)技术,被认为是确保数据储存和移动安全的最新方式——它不是将数据存放在一个中心化的地方,而是将其“化整为零”后分别存放在全球互联网络中的数以千计的节点(电脑)上,并同时使用一种强大的加密技术将这些数据相互锁定在一起,从而能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数据完整性体现在,网络节点中的计算机可以实时跟踪和确认链条中所发生的所有交易行为,并形成完整和连贯的记录。数据的安全性则可以引用美国一位区块链技术公司CEO的话来形象地说明:“黑客要攻破区块链的一个区块,就必须同时攻破整个链条上的所有区块,这就好比贼如要成功偷到一户人家,必须同时偷遍镇上所有人家一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看,区块链其实就是一个完整和安全的公共记录本。
区块链技术诞生于2010年,最开始是比特币,主要作为一种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加密货币而受到热捧,这可以称为“区块链技术1.0”;但是比特币缺乏扩展性,用户无法自定义另外的代币。另外比特币协议不足以让用户构建更高级的应用。而2013至2014年间出现的以太坊(Ethereum)则可以视为“区块链技术2.0”,它使用以太币(Ether)。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它不仅是如比特币一样的加密货币,也是一个全功能的企业平台;程序员可以为之撰写各种程序,在上面运行。正是由于以太坊的可扩展性,以太币被媒体市场看好,认为它可以实现不受任何限制和去中介化的全球化信息流动;而且充当替代中心权威的一个信任机制, 因而对新闻和信息的生产、发布和消费有着特别的价值。目前以太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区块链技术。
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征难免遭到权力中心的批评。其实加密货币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但当时是由中心化的组织创造和管理的。其所基于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也不新。1999年,美国大学生肖恩·范宁建立了音乐分享网站Napster,使网民在网络中下载MP3的同时,让自己的机器也成为一台服务器,供其他用户下载。2001年,布拉姆·科恩(Bram Chohen)发明了BT下载技术,其原理是将大文件(比如美剧)切割成小块,让用户同时在文件源和其他用户之间下载后最终拼凑成原始文件。Napster和BT与区块链技术一样同属于分布式技术。
分布式技术所倡导和体现的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黑客伦理,它信奉“信息共享是一种强有力的积极的善,对于黑客而言,编写自由软件,与他人共享其专业技术是一种伦理职责”。黑客文化信奉者被称为网络朋克(cyberpunks),他们在个人隐私、信息流动和权力分配上持非主流看法,认为技术能让个体从政府、大公司以及地方性权力层级中解放出来。在这一黑客伦理的驱动下,“分布式技术”以区块链方式在21世纪浴火重生。它的最大诱惑在于因其可以完全绕开现存社会的运行方式各行其是。例如现在的加密货币完全不受各国政府、银行和企业的控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无缝隙无阻力流动,这简直是实现了网络朋克当年的梦想。因此,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斯蒂夫·贝诺温(Steve Bellovin)认为,区块链技术对于网络朋克而言,正是世界“中心化难题”的一个“完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