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诞生在2008年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之后,为迎战经济衰退,全球范围内的中央银行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就是开始印刷钞票。这反而推动了比特币的发展。
为什么?
因为从货币发展史来看,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任或共识,如果这种信任或共识被瓦解,人们就会考虑其他能够代替现有货币的东西。正如视频中数学经济之父Don Tapscott说的那样:根据爱德曼信用度报告,当年人们对美国机构的信任度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人们不相信公司和政府,不相信媒体,不相信任何有权威的人或机构。这个世界需要新的信任模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货币是“什么”这个问题重要吗?
不重要,只要你有合理的预期,能将一种货币转化成商品或服务,至于货币是“什么”就无关紧要了。
另一方面,密码学技术在金融上的突破性应用——比特币,正好也出现在了这个时间点上。
像其它新鲜事物一样,比特币不是一下子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Whitfield Diffie 与 Martin Hell 在开创性论文 《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 (密码学的新方向)》 中,提出了公开钥匙密码学的概念。之后的RSA(1978年)、拜占庭将军问题(1982年)、PGP(1991年)、智能合约(1994年)、时间戳(1997年)、P2P(1999年)、RPOW(2004年)等都是其发展的关键技术。
而且,中本聪也不是第一个提出电子现金的“人”。1982年的时候,一个叫大卫·乔姆的美国人就提出了不可追踪的密码学网络支付系统,这个长胡子胖子因此被称为比特币的老祖宗。1992年他推出eCash,可是没过几年,eCash就凉凉了。之后几年相继出现的电子货币:beenz(1998年)、B-money(1998年)、BitGold(1998年)等等都是以失败告终。不知道是谁统计的,说比特币诞生之前,失败的数字货币或支付系统多达十几种。失败虽然失败了,但是这些探索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
中本聪认为,失败的原因大多可归结为中心化的组织结构。这些货币由特定组织发行,他们对货币的安全使用与流通进行仲裁、监督和维护,并采用中央服务器记录货币的流通情况。
在缺乏国家信用支撑的情况下,一旦发行和维护组织破产或遭受法律、道德指责,或保管总账的中央服务器被黑客攻破,该货币即面临信用破产与内部崩溃的风险。
中本聪通过一个天才的发明–block(区块)和chain(链),扫清了创造加密货币的最后障碍(中心化),首次从实践意义上,实现了一套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