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从金融延展到版权行业,我国也跟随着海外的脚步。举例来说,国外的Monegraph、Colu、Blockai等均通过区块链技术对音乐、数字艺术等版权的定价、授权、交易等环节进行探索。国外起步早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较高。
区块链能应用于版权行业还有两大因素:一是版权涉及权属问题;二是与权属相关的重要内容是溯源。“以一件艺术品为例,在它的溯源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价值链。如果来源不清晰,文化产品可能会偏离它真正的价值。”金巍如是分析。
区块链在版权保护中扮演什么角色?目前业内形成的共识是在确权环节,一是能为作品提供权属证明,二是缓解现行机制下版权或专利申请流程耗时长、效率低下的问题。
具体而言,区块链能够记录作品产生的痕迹,当作品被侵权时,上链的数据可作为初步证据。过去,编剧们经常把写好的剧本寄给自己,然后再寄给诸多制片人。邮局的时间戳可以预防剧本被侵权。金巍认为,这属于私人登记的范围。
另外,音乐、文字、影视等创作者往往采取到版权局登记的方式来确权。传统的版权登记方式有两大痛点,一方面,登记耗时比较长。一般来讲,作品的版权登记从申请开始到获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登记证书需要数周或数月的时间。另一方面,登记需缴费,成本相对较高。据有关资料显示,以文字作品登记为例,每百字以下约为300元,而一件艺术作品收费或达800元。譬如,一位摄影师每天能拍摄上千张照片,囿于成本,他可能只登记一两张照片。
据国家版权局公布,2017年,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2747652件,同比增长36.86%。面对数以百亿级别的数字内容,传统的登记制度也难以适应当前海量作品的确权。